实施宏观政策力保百分之八
张晓晶整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日前在京联合举办了第二期“宏观经济论坛1998”高层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与会者对于达到8%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宏观政策效果大多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有专家认为,主要经济指标就中长期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截止到7月份,经济增长率为7%;投资增长接近年初规定的区间,货币供给在7月份开始抬头,社会商品零售额1—7月份也达到7%,这些都表明扩大内需的政策开始见效。估计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能到7.5%,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拐点将在八、九月份出现。当前的经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年初对两个突发因素——亚洲金融危机和洪水——的影响估计不足。
首先,亚洲经济的复苏比预想的要缓慢。由于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在外贸、外资和国际旅游方面都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对亚洲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30%左右,估计全年出口将会少增加200亿美元。外资方面因危机的影响,估计会少增加50亿美元(我国的外资有80%来自亚洲地区)。而来自亚洲国家的国际旅游也下降了很多。
其次,洪水的出现也是始料未及的。到目前为止,因洪水而损失的国民财富已达1666亿元。就短期而言,洪水的不利影响将大于它可能带来的拉动需求方面的正效应。洪水的出现影响了启动经济的各项政策顺利地落实;而且,它对工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将会使GDP增长下降0.4个百分点。不过,洪水主要影响的是经济存量,不是经济流量,而GDP是流量概念,从而国民财富虽然有一些损失,但在目前很多产品过剩、生产结构需要调整的时候,洪水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冲击,实际上,灾后重建还会拉动一部分需求。就趋势来说,洪水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还会大于其负效应。只要抓紧落实各项政策,如扩大投资的同时注意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外需,实现8%是有希望的。
另有专家认为,就1—7月份增长率为7%来说,全年要达到8%,第四季度增长须到10%,这有较大难度。即便第四季度能达到10%,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惯性,明后年的增长一定会在10%以上。这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过热。
财政政策是会议讨论的另一个主题。与会者主要从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资金的投向、财政政策的配套措施及制度建设方面发表了意见。
有专家指出,目前的财政政策取向是非常积极的,可以称作“有限度的扩张”。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赤字财政,增发国债。今年已增发了1000亿的国债。这样做的理由是,我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1.5%左右,债务依存度8.6%左右,这些都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指标;并且目前我国银行头寸比较宽裕,从而运用债务政策还有较大空间。在运用“有限度扩张”财政政策的同时,也还要注意把短期调节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从长远看,特别是在金融风险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保证财政收支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专家认为,在实施财政政策的时候,要考虑财政政策的所谓“挤出效应”,因为它影响到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当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一、银行大量购买国债,用于贷款的资金部分可能会减少,从而影响了私人投资;二、政府投资会挤出私人投资;三、伴随财政政策出台的其它各项措施,对私人投资有限大限制,这也会挤出私人投资。
关于财政资金的投向,有专家指出,应注意到财政政策集中于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限性。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只是一次性需求,而不是持续的、长期性的需求。因此,还必须有结构政策配合以推动那些直接生产性的产业。
与会的不少专家强调,单靠国家财政、国家投资一头热还不行。国家投资根本目的是要带动全社会的投资信心。只有全社会热起来,经济才能启动。财政政策要发挥作用还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投融资体制方面、企业制度方面的支持。实行财政政策也不只是增发国债,税收政策也要考虑。
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就短期而言,强调政策因素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也要致力于制度建设(特别是市场机制的完善),这样,政策实施才会容易达到预想的效果,长期的经济增长才更有保证。